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算力正在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突破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強化算力、算法、數據等高效供給。這一重要部署,凸顯出算力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能否正確認識算力的戰略價值、科學把握算力發展的趨勢、統籌推進算力建設布局,不僅關乎技術進步,更直接影響國家競爭力和未來發展格局。算力,即計算能力,是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力于一體的新型生產力,主要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向社會提供服務。比如,在制造業,算力能優化生產流程和資源配置,推動智能制造升級;在金融領域,依托強大算力構建的風險評估模型可以顯著提升決策精準度與風險控制能力;在科研戰線,算力使得復雜的模擬計算成為可能,開拓認知邊界;在氣象預報中,算力能夠處理海量觀測數據,生成高精度天氣預測模型,大幅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在生物醫藥領域,算力加速基因測序分析與新藥研發進程,推動個性化醫療發展;在日常生活方面,移動支付、智能推薦、語音助手、自動駕駛等,無不依賴于背后強大的算力支撐……算力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其應用場景與規模正持續拓展。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在算力方面每投入1元,將帶動3至4元的GDP增長。加快算力建設,可以有效激發數據要素創新活力,實現對經濟發展效能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算力發展,先后出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關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推動算力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機架總規模達1085萬標準機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百億億次/秒,存力規模超過1680艾字節,已發布1509個大模型,在全球位居前列。同時,智能算力應用走向深入,與各行業耦合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數字經濟新底座。在看到巨大潛力的同時,也必須清醒面對現實挑戰。比如,區域間算力資源配置仍不平衡,部分地區存在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而有的地區則面臨供給不足,可能加劇“數字鴻溝”;算力應用伴生的安全風險、隱私泄露和倫理問題日益突出,亟需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明確責任邊界,加強規范引導;等等。在推動算力發展的過程中,不應盲目追求算力規模的擴張,而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構建健康、可持續、面向未來的算力生態。當務之急是聚焦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推進新型計算架構研發,突破能效瓶頸,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促進東西部地區資源協同,提升整體利用效率;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適應算力特征的安全監管與倫理治理體系,確保技術向善、發展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