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一些曾經耳熟能詳的“地方標準”(DB),正悄然轉變為“團體標準”(T)。這看似只是名稱的改變,背后卻是一場深刻的標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映了從政府主導到市場驅動的治理理念變遷。
這種轉變遠非簡單的文本轉換,而是標準身份、屬性和使命的根本性重塑。
1. 制定主體之變:從“政府”到“市場”
地方標準的制定主體是省級或市政府的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代表著政府的視角和權威。
團體標準的制定主體是學會、協會、商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凝聚的是行業的共識和市場的需求。
2. 根本屬性之變:從“保底線”到“拉高線”
地方標準更像是公共產品,其核心目標是保障安全、保護環境,解決區域內“有沒有、準不準”的基本問題,重在“保底線”。
團體標準則是市場競爭的利器,其目的在于引領行業發展、滿足市場創新需求,追求“拉高線”。它往往代表著高于國家標準的先進水平和更優品質。
3. 適用范圍之變:從“地方糧票”到“全國通兌”
地方標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如同過去的“地方糧票”,只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跨區域使用可能遭遇壁壘。
團體標準一經發布,即可在全國范圍內適用。這極大地打破了行政壁壘,為優質技術和產品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自由流通掃清了障礙。
4. 約束力之變:從“推薦遵守”到“自愿采用”
地方標準屬于推薦性標準,雖不強制,但因帶有官方背景,在監管和采信中分量很重。
團體標準是純粹的自愿性標準,其生命力不靠行政命令,而完全取決于市場的認可。企業可以自愿采用,并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
5. 制定效率之變:從“穩步推進”到“快速響應”
地方標準的制定修訂流程嚴謹,周期相對較長,以適應其穩定性的要求。
團體標準的機制則極為靈活,平均3-6個月就能完成一項標準,能夠對快速迭代的技術和市場變化做出迅捷反應。
推動這一轉變,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動力源于三個“迫切需要”:
1. 破除壁壘,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迫切需要
地方標準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隱形圍墻”。將那些經過實踐檢驗、具有廣泛推廣價值的地方標準轉化為團體標準,是拆除圍墻、打通經脈的關鍵一招,有助于形成規則統一、要素自由流動的全國大市場。
2. 激發活力,推動產業創新升級的迫切需要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科技領域,技術“井噴式”發展,市場“一日千里”。團體標準以其快速、靈活的特性,能夠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固化為市場公認的“通用語言”,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加速創新成果產業化。
3. 厘清邊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迫切需要
這一轉變促使政府從標準的“提供者”更多地轉向標準的“管理者”和“服務者”。政府得以集中精力管好強制性標準、守住安全底線,而將競爭領域的標準供給交給市場,從而實現資源的更優配置。
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對于企業而言,這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擁有了更多話語權,可以通過參與團體標準制定,將自身優勢技術轉化為行業共識,搶占競爭制高點。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過去可能依靠地方保護,現在則必須憑硬實力說話。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將意味著更優質、更多元的選擇。團體標準競爭帶來的“良幣驅逐劣幣”效應,會讓更多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涌現,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對于行業整體而言,這將極大地促進創新效率和資源整合。一個高效、先進的標準體系,能夠避免低水平重復競爭,引導整個行業向著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從“地方標準”到“團體標準”,一詞之變,折射的是中國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決心與路徑。它意味著資源配置將更依賴市場的決定性力量,創新將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
這場轉變,正引領我們從“政府指揮、各地跟唱”的模式,走向一場更加生機勃勃、旋律豐富的“市場大合唱”。而這支合唱的最終評判者,將是每一位消費者,是整個市場本身。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