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聚變,綠動未來:
以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關于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解讀
在我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新能源的發展已從規模的快速擴張,邁入量與質并重、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階段。近期,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能源發展理念和模式創新升級,堅持技術創新、產業協同,拓寬新能源與產業耦合發展新空間,將有力推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一、時代必然:以集成融合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
當前,我國新能源發展成績斐然,但也面臨著消納瓶頸、系統協同性不足等挑戰。單純依靠資源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推動新能源與產業集成融合發展,是破解當前難題、面向未來競爭的必然選擇,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舉措。
新能源與產業集成融合發展的必要性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底色,集成融合發展通過系統優化能源與產業布局,成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生動實踐。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新能源技術與先進制造、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催生綠色生產力,為實體經濟注入高端、智能、綠色的新動能。三是優化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的戰略支點。通過新能源資源開發引導產業布局優化,能夠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的疊加效應,推動戰略性產業和能源資源基地在全國范圍內分布更趨合理,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能。
二、路徑創新:以“三化”方向構建“綠電+”現代產業生態
《意見》提出的融合路徑,充分體現了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為新能源更好服務經濟轉型升級指明了具體方向。
一是強化“綠色化”基礎,打造零碳制造新標桿。核心是推動全產業鏈“以綠造綠”。新能源資源富集區不再是簡單的發電外送,而是以新能源資源引導重大生產力,建設零碳工廠和園區。在新能源電力應用方面,通過應用分布式能源、智能微電網(源網荷儲一體化)等模式,構建高度自給的低碳零碳園區,實現新能源裝備制造過程的全面綠色化。這既充分體現了“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也有利于通過“綠色化”改造推動實體經濟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深化“融合化”協同,激活傳統產業新動能。關鍵在于引導石油石化、鋼鐵、有色金屬等高載能產業與新能源協同優化升級。通過工藝流程改造、科學配置儲能等,系統提升負荷調節能力,實現“西電西用”就地消納。這既是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具體舉措,也是通過新能源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化”,協同推進降碳與降低成本,使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有助于形成與新能源特性相匹配的新型產業用能體系。
三是突出“智能化”賦能,培育新興產業集群新生態。結合“東數西算”工程,推動新能源基地與算力設施協同規劃,促進“電力網”與“算力網”雙網融合,拓展“智能化”發展典型場景。同時,在制造業基礎扎實地區,加快新能源與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以新促新”的產業生態。通過前沿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發展新質生產力,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
四是探索推動新能源非電應用,打造產業發展新賽道。新能源與產業集成發展還將開辟綠色氫氨醇(氫基能源)產業,并通過在化工、冶金、交通等領域應用,構建“電—氫—化—運”多元協同體系。這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業態的創新,有助于加快構建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為協同推進“擴綠、增長”開辟了全新賽道。
三、未來機遇:在新發展格局中釋放綠色發展新動能
新能源與產業的深度集成融合,將全面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機遇。一是加速孕育新質生產力。在一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究開發、產品迭代升級的循環中,綠色科技創新的浪潮將蓬勃興起,催生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二是縱深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新能源成為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關鍵要素,促進東中西部在能源鏈、產業鏈、價值鏈上更緊密地銜接,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三是全面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推進,將加強我國制造業在成本、效率、品牌和綠色標準上的綜合優勢,顯著增強“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的綠色競爭力。四是不斷提升全球綠色治理話語權。我國在零碳園區、綠色氫能、電算融合等領域的成功實踐,將為世界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引領全球綠色轉型進程。
站在“十五五”的門檻上,推動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恰逢其時。緊密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推動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將有效助力以綠色為底色、以創新為引擎、以融合為特征的經濟社會變革。未來,一個新能源與產業水乳交融、發展與綠色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必將加速形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加堅實可靠的綠色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趙勇強、時璟麗)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