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都深刻闡明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要求。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具備一定稟賦條件,要充分考慮現實可行性,《建議》稿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引導大家科學理性、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這一鮮明要求,充滿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精神,現實針對性很強,是科學的方法論,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要結合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認真學習領會和抓好貫徹落實,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先進生產力的“質態”,而非某個新興產業或傳統產業的“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關鍵是聚焦“創新”二字做好文章,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看到,經濟發展所需的源源不斷的動能,既包括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的動能,也包括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更新舊的動能,這些都統一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可以說,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傳統產業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農業、工業、服務業都可以通過科技賦能催生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各不相同。這些情況都決定了必須立足自身實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比如,經濟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的地區,要重點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比如,一些傳統工業大省,要加快運用數智、綠色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向價值鏈高端延展,等等。
近年來,我國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對因地制宜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新要求。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部署,我們要保持定力,抓住機遇,實施好這些重大戰略任務和部署。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還不同程度存在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的問題。有的不顧本地實際,貪大求洋,“一窩蜂”上馬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量子信息等項目;有的一味求新,把傳統產業當做“低端產業”、“過時產業”簡單退出,造成產業斷層;等等。這些問題,極易導致資源配置分散,要素資源浪費,必須立足自身特點和優勢,靶向發力、精準求解,找到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全面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準確理解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內涵及其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要加強頂層設計,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整體效能;要把準不同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分業施策,科學謀劃發展方向和路徑,并根據行業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完善;要準確把握本地發展實際和功能定位,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合理設置目標;要強化企業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有企業戰略支撐作用和民營企業機制靈活、適應性強的優勢,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堅持互利共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持久活力。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