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六項重要原則之一。“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既是方法論,也是價值觀,體現出鮮明的人民立場。
民生性強是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理念,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紅線,為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十五五”規劃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新時代住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們黨一經誕生,就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從革命戰爭年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組織起來,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改革開放時期“三個有利于”,把人民調動起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14億中國人民凝聚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勝利,人民立場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在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始終是人民立場的踐行者、實干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接續前進,鍛造出了一支善作善成、能戰能勝的建設鐵軍,為我國城鄉面貌巨變、人居環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突出貢獻。
人民立場是歷史的,也是長遠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中也蘊含著“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民本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黨進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寶貴歷史經驗。新征程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出了“兩個轉向”的重大判斷,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面向百姓需求,順應時代形勢,只有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構成城市諸多要素、結構、功能入手,加強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激活發展動能、提升治理效能、凝聚磅礴合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四好”建設系統推進,城市更新加力實施,文化遺產歷久彌新,現代化人民城市華章詮釋“人心往之,城必興焉”歷史之思。
人民立場是宏大的,也是具體的。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過程,也是住房城鄉建設工作的鮮明特征——堅持大歷史觀、立足現實經緯度看問題、想辦法。唯有把“為了誰”作為工作出發點,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想清楚工作的底層邏輯、頂層設計、實踐路徑,方能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唯有把 “依靠誰”作為發展力量源,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方能確保抓民生之本、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而不偏航、不走樣、不懈怠;唯有把“誰評價”作為成效硬標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拳繡腿,方能讓群眾看得見變化、摸得著實惠、感受得到溫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住房城鄉建設工作千頭萬緒,每一件都很不容易。聚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下好“繡花”功夫,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把一系列民生工程、安全工程、發展工程統籌實施好,讓成效更有溫度,百姓才會更有體感。“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是我們的事業不凡的創業史、發展史、奮斗史,更是我們黨贏得人民信任、克服任何困難、無往而不勝的強大底氣。
深猷遠計天下利,躬身力行筑國基。當前,人民群眾對住房城鄉建設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邁上“十五五”新征程,堅持人民立場,想明白、干實在,以“只要群眾需要,就要想辦法去干”的勇毅擔當,以“干一個成一個,群眾受益一個”的堅定決心,以“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的篤行不怠,凝心聚力、團結奮進,專業敬業、真抓實干,定能書寫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住建答卷。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