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
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2025年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關系。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部署,強調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對我們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內在驅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質態的每一次演進和發展,都以重大科技創新為主導,推動新的產業變革和社會變革。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的高端化和生產力構成要素及其組合的躍升,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通常表現為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質量、更強的創新能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作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并引發生產方式的變革和勞動形態的演變,深刻重塑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生產力基本要素,推動生產力向更高級、更先進的質態演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性進展。”“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有46次提到“科技”,61次提及“創新”。這都充分凸顯了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
產業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途徑和有力支撐。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石,也是生產力變革的基本載體。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和結果,包括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等。當前,我國傳統產業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部分領域“產能冗余”等問題,要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使其蘊含的產業潛力有效釋放。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和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領域。未來產業由前沿科技創新驅動,當下處于萌芽時期或產業化初期,但其不斷涌現的技術突破將深度重構產業體系,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要聚焦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核心和關鍵來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創新勢能加快轉化為產業動能。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走出一條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促進科技迭代的新路子。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核心動力,產業創新則為科技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兩者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還能夠有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持續動能。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還存在一些堵點卡點。比如,高質量科技供給仍然不足,缺乏“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基礎研究經費占比長期偏低。再比如,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僅在3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能達到50%—70%;尤其是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不足10%,大量創新成果還停留在技術報告、科研論文或實驗室樣品層面,沒有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科技創新更好賦能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更好激發科技創新,關鍵是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為此,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的發展格局。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