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高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今天,讓我們把目光聚焦機器人“靈巧手”這一創新成果。
五年時間里,它成功打破觸覺傳感器“卡脖子”的技術壁壘;如今,新一代靈巧手已經能完成各類精細操作,并正向著更復雜的應用場景不斷進階。一群平均年齡僅20多歲的年輕創造者,正全力讓這雙“中國手”,搭載在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身上。
青春鑄“手” 指尖上的堅守與突破
當記者來到位于深圳南山區的這家機器人企業時,這里的實驗室正在展開一場針對機器人靈巧手的基礎技能培訓。工程師們化身“師傅”,手把手教它掌握精準“拿捏”的基本功。
這里正在模擬一個快遞分揀的場景,此時機器人正在訓練抓取包裹的力度。包裹上面有一些抓痕,這就是它的訓練痕跡,現在這個機器人正在學習怎么去掌控自己的“手勁”,未來就可以更好地去“拿捏”。
實驗室的另一角,新一代靈巧手已能熟練完成擰燈泡這類精細任務。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后,是指尖數千個傳感單元的協同發力。
工程師告訴記者,讓機械手擁有“觸覺”,是實現精準操作的關鍵。這雙能感知溫度、濕度、材質甚至力的方向的靈巧手,背后是團隊五年的“死磕”與堅守。
五年前,觸覺傳感器還是國內一片“無人區”,作為機器人產業的關鍵零部件,曾是“卡脖子”技術,單片零售價格一度超過10萬元。如今,這一技術不僅實現了100%國產化,價格更是降至199元起。五年前買一片傳感器的錢,現在能裝備一套靈巧手。
這份突破,離不開團隊上百萬次的試驗,更離不開這群年輕人的日夜堅守。采訪中,記者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公司里原本供大家休閑放松的午餐咖啡角,如今早已變成跨部門協作的“腦力激蕩區”。每當遇到技術難題需要協同解決時,年輕的工程師們就會圍坐在一起,交流探討,合力尋找解決方案。
別看這些年輕人年紀不大,一個個都是行業里的行家里手。面對鏡頭,他們從容自信,聊起深耕的機器人技術,總能清晰流暢地分享見解,言語間透著對這份事業的自豪與熱愛。
從幾個人的初創團隊到如今超過600人,從技術空白到定義行業標準,靈巧手的成長軌跡正是這群年輕人奮斗的縮影。目前,他們的產品已服務上千家企業,并遠銷歐美市場,涵蓋先進制造、高端裝備、醫療康養等多個領域。
一雙靈巧手的突破,折射出一個產業的崛起。這家企業的創新突圍并非個例,在深圳南山區,完備的機器人產業生態圈已然成型,上下樓即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產學研“最后一米”被徹底打通,讓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共同繪就“人機共生”的全新圖景。
一條充滿未來感的“創新走廊”,這條街十多公里的道路上,匯聚了上百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大家親切地稱這里為“機器人谷”。這些寫字樓里坐落著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對面則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區。實驗室的新想法轉眼就能拿到工廠試,學生的新發明可以直接對接產業的真需求。
這家專注割草機器人的企業,就在“機器人谷”里找到了匹配的定位設備供應商,困擾已久的避障識別能力迅速提升,定位精度也提升4到5倍。
不僅如此,企業的需求還會像“訂單”一樣直達校園,給高校的研發提供精準的方向。
眼下,在“機器人谷”,創新不是單打獨斗,產業鏈的聚集,讓“谷民”們受益頗多。有的提供核心部件,有的優化技術方案,有的完善生產環節,大家既是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又在相互配合中共同提升本領,加快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速度,也讓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不斷攀升。
據統計,“十四五”期間,深圳的機器人累計專利申請量達到了7.8萬件,居全國第一,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國產化率超過了90%。
產學研加緊攻關的同時,當地也在不斷開拓新場景,護航機器人企業探路。眼下,深圳已經開放了政務巡檢、巡警、消防等機器人應用場景,促進機器人在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等場景驗證中加速迭代。
中國智造以機器人創新 賦能高質量發展
“十五五”規劃藍圖已徐徐展開,國家大力發展具身智能的部署,為機器人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靈巧手的技術突破、機器人產業集群的崛起,展現了中國智造的發展活力。
我們相信,在年輕科研人員的堅守與產學研的協同發力下,未來機器人技術將不斷取得進步,創新成果將加速落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來源:央視新聞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