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明確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準確把握這一要求,力求取得實效。
尊重發展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認識規律、尊重規律、用好規律。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市場和政府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二是科技創新規律。基礎研究為應用研究提供原理支撐、推動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應用研究為基礎研究提供實踐路徑和檢驗標準,要使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并重,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有機結合。三是產業生命周期規律。產業發展會經歷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落期,不同行業發展各有特點。產業政策要因應產業發展階段、技術經濟特點,分類施策、科學引導,避免“一刀切”。
發揮比較優勢。各地要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比如,定位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地區要著力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努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形成高端科創人才集聚效應。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充分發揮產業配套能力強、改革經驗豐富、市場活力足的優勢,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打頭陣。資源稟賦好的地區要立足自身條件,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優勢。
堅持先立后破。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只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要不斷鞏固提升已有優勢,培育發展新優勢。一要把握“舊”與“新”的辯證統一。傳統制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門類齊全的產業鏈能夠實現產業協同效應,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堅強基礎保障,是大國競爭和國家安全的“底氣”。二要善于以“舊”立“新”。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對先進技術的巨大市場需求,為技術迭代和新興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廣闊的市場空間。三要處理好“穩”和“進”的關系。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非一日之功,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又要在穩住陣腳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善于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敢于突破、搶占先機,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同時,要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造成嚴重浪費,必須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讓新質生產力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良性競爭中脫穎而出。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